
近視雷射的風險真的這麼高嗎?
綜觀來說,近視族群考量的關鍵大多是:安全性(術後副作用)、恢復期、痛感、療程費用,以及再次近視的可能性,其中術後副作用佔第一名,原因是過去近視雷射在角膜表面形成的傷口較大,導致術後副作用產生的機率較高,例如:術後感染、角膜位移、乾眼、術後眩光、度數回彈等等。
然而,隨著醫療科技的進步,近視雷射的傷口愈來愈小,恢復速度也快,基本當天做完,隔天就能正常上班,幾乎不影響生活作息,相對一般人所知的近視雷射已經改善很多,只是改善很多又是改變多少?有具體實證嗎?且看本篇文章,讓你從此改觀!
近視雷射演進史!(T)PRK、LASIK直到SMILE全飛秒
目前,在台灣眼科廣泛使用的三款近視雷射分別為PRK、TPRK表層手術、LASIK製辦手術、SMILE全飛秒近視雷射,都是現階段用來矯正視力的療程,其主要差別在於以不同的雷射技術去除局部的角膜基質層,透過改變角膜弧度及厚度來消除度數:
▌(T)PRK表層手術
目前市面上最新的PRK技術稱為Smart TPRK,以不接觸角膜的方式,使用準分子雷射一次到位的進行削切角膜上皮層與度數矯正,雷射前無須使用酒精浸泡角膜、過程也無須使用負壓環,此款雷射的眼球追蹤技術就可自動定位到眼球位置,直接進行雷射,相較過去的PRK便利性更高,其安全也得到大幅提升,但需要特別注意的是,術後2~3天由於角膜上皮再生,會有短暫的視力回退感,其狀況約莫會持續1~3個月,所以照護上需謹慎小心、避免感染。
▌LASIK製辦手術
而LASIK製瓣手術是目前大宗的近視矯正方式,只是過程需由兩台雷射一起進行,必須先用飛秒雷射掃描20mm以上的切口掀開角膜表面,再使用準分子雷射汽化角膜消除度數,相對PRK來說傷口減小很多、相對感染風險也較低,只是過程因為有掀開角膜的關係,往後如果碰撞還是有角膜位移的可能,對於從事激烈運動族群風險較大。
▌SMILE全飛秒近視雷射手術
新一代SMILE全飛秒,則是目前新型微創的雷射方式,僅2~4mm的筆尖傷口大小透過低能量、高速脈衝的飛秒雷射,就可做到直接穿透角膜表面,在角膜中掃瞄出像隱形眼鏡般的形狀(稱為角膜透鏡),再從微創切口後取出透鏡,進而改變角膜弧度,達到矯正效果的術式,近視越深取出的透鏡就越厚,且單眼雷射時間最短只要23秒,手術過程約10-15分鐘,療程時間縮短許多,術後修復期、舒適度、安全性也都大幅提升。
破解近視雷射3大迷思!術後乾眼、度數回彈、角膜位移問題
Smile全飛秒的優勢都來自一個最根本的關鍵─傷口大小。
過去,近視雷射的傷口較大、或需要製作角膜瓣,才會造成這三種副作用,其成因分別是:
▌術後乾眼:因角膜上皮層為保護屏障、神經分布的主要區域。角膜神經負責分泌淚液維持濕潤度的功能,所以角膜神經如果被破壞較多、傷口較大,傷害到角膜神經,就會導致對外界的敏感度降低,使得眼淚分泌減少,才會發生暫時性眼睛乾澀的問題。根據臨床經驗,PRK乾澀恢復時間超過1年、Lasik半年到1年,SMILE全飛秒比較少有特別強烈的乾澀感發生。
▌度數回彈:除了過度用眼的生活習慣之外,則是和角膜生物力學完整度有關。SMILE全飛秒術後保留較多角膜表面完整性,因此術後較不容易使眼睛整體結構變形而再度近視。
▌角膜位移:目前三種雷射方式中,只有LASIK需要掀開角膜,才會有位移風險,矯正過程需製作角膜瓣,製作後要掀開以雷射進行矯正、再蓋上,不過由於角膜表面切口的關係,角膜強度已經不同以往,所以才有可能造成角膜位置偏移的情況。
發展20餘年的近視雷射,初期確實相關副作用多,但經過數10年來的改良與進化,已讓近視雷射的技術處於安全、穩定的狀態,使用至今,Smile全飛秒也有超過300萬人成功矯正近視,證實這款雷射具有足夠的安全性,能幫助近視族群擺脫近視,不只成功改善術後副作用,工作上也無須請長假,只需1天雷射、1天回診,並在往後好好照護眼睛,視線就可再度恢復清晰,從此擁有嶄新視界。